认知偏差,是一个我们日常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所以容我先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十二生肖。但生肖的具体划分时间,却出现如下两个认知:
一、以农历春节划分
A、包括但不限于大年三十(或者大年二十九)之前出生的人,属上一个生肖。
B、大年初一及之后出生的人,属新一年的生肖。
二、以立春为分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的划分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界限,而是以24节气中的立春为界限。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冬去春来,新的开始,因此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属相的划分以立春为准。
但想不到的是,以立春为分解的生肖划分,才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生肖划分。
第二个例子:
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农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传统的认知是:北方的认知是吃元宵,南方的认知是吃汤圆。
但在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之后我们得知在元宵节当天,吃的并不止元宵和汤圆。
在豫西地区,元宵节有吃枣糕的习俗。枣糕以面粉、枣泥和红糖为主要原料,象征着吉祥如意和红红火火的生活。
广东人在元宵节除了吃汤圆,还会吃生菜。生菜与“生财”谐音,寓意着富贵吉祥。
陕西等地还会吃粘糕(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它由糯米或黄米制成,口感粘性十足。
还有其他区域还有一些别的饮食习惯,就不在赘述了。
第三个例子:
关于责任划分的认知
一辆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主驾驶坐着驾驶员,副驾驶坐着驾驶员的朋友。
由于驾驶员技术有限且注意力不集中,行驶中的车辆与前车发生了追尾事故。
从正常角度来讲,后车驾驶员无可厚非需要负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但,如果在上述基础信息中加入两个字,责任就开始会发生一些偏移。
现在变成了,主驾驶坐着女驾驶员,而副驾驶坐着的是驾驶员的男朋友。
此时可能会出现 驾驶员指责男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在追尾之前提醒我?你是干什么吃的?”
同理,也可以是男朋友开车,女朋友坐副驾驶,男朋友指责女朋友。
但,我们退回到本例子前提,此次事故很明显是驾驶员的全部责任,管特么副驾驶什么事儿呢??
认知正常的人,都不会觉得此次事故与副驾驶有一丁点儿关系。
用三个例子,来解释大家日常当中可能会遇见的一些认识偏差,包括但不仅限于此。
以上的赘述,是为了接下来,我要给大家将一个关于对 人 认知错误的故事。
留守儿童,是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新生群体,
但其实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也会出现一些别样的认知差别。
普通认知下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由于社会的多元性,还有一种是因为父母双方情感不和,双方均不愿意监护,将儿童交予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抚养,也是一种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故事的主角,童年时期就如后者所诉那样,以留守儿童身份长大,成年,毕业工作。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在她身上究竟有哪些异于常人人的认知差及行为准则。
